原标题:做一只快乐的“猴子”需要分几步?天一大联考漫画作文一线教师下水文两篇
这不失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前篇文章语文侠客已经对该漫画题做出了分析,这篇就给出下水文,诸君多指导批评,不喜勿喷。
1. 猴子捞月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幻想);幻想注定空想;幻想注定幻灭;无法达成
这是一道漫画作文题。漫画题为“捞月”,画面中一只猴子攀着从月亮上垂下的绳子,拿一只勺子去捞水中的月亮倒影。画中文字为“有幻想的猴子一定是快乐的:整天活在幻想里的猴子一定是食不果腹的。”
漫画的含意集中体现在这句话中。“有幻想的猴子一定是快乐的”.意味着幻想对人有积极意义,它可以让人生活快乐。究其原因,幻想可以给人创造力和自由感,让人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自由。幻想可以满足人内心的渴望,例如成就感、浪漫情结、冒险和英雄主义等幻想还能激发想象力和愉悦感,让人探索无限的可能性和奇妙的景象。
“整天活在幻想里的猴子一定是食不果腹的”,是因为幻想是脱离现实甚至是逃避现实问题的,过度沉迷其中可能导致与现实脱节,丧失生活责任和挑战,影响实际行动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幻想往往建立在不切实际或不可实现的设想上,过度依赖幻想可能导致对现实失望和加重挫折感。
总之,要辩证看待幻想,它带来的快乐感是短期的、心理层面的体验,过度沉迷于幻想而忽视现实可能会导致长期的问题。因此,平衡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少年时总想成为西游世界里的美猴王,神通广大,敢于冒险,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后来也渐渐理解取经后被驯服的孙悟空,丢掉幻想,立地成佛。也许,美猴王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一只“适度幻想”的猴子才快乐。
猴子捞月故事的开端实际上是猴子们的担当和使命使然,猴子们担心月亮掉到水里,担心世界会缺少月亮这种美好的事物开始有组织的进行“捞月”活动,这种行为本身极具浪漫和英雄色彩,虽然镜花水月捞碎了月光,但在捞月的过程中,猴子们无疑是快乐且满足的。也许我们人类无法预知的是,猴子们虽然没有捞到月亮,却也体会了过程的美好,挽救月亮的幻想破碎了,但月亮还在天上,我们嘲笑猴子们傻瓜,其实根本无法体会,在幻想中的猴子们有多么的快乐,庄周那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就是最好的证明。
猴子捞月的故事最后是“开放式”结尾,没有捞到月亮的猴子们该如何收场故事没说,但最值得肯定的还是因幻想带来的伟大行动力,那猴振臂一呼,群猴快速响应,这一定是“幻想”认同的力量,可见,适度的幻想可以激发行动力,但如果那猴沉迷在幻想中不断动用团队力量捞月的结果定然是巨大的成本浪费。那些怀揣适度幻想的人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理想青年,那是一群向着风不断寻梦具有强大行动力的人,反观那些过度幻想“商业帝国”的“传销派”,总是在澎湃的口号呼喊中亲手斩断行动,很快,不去行动,成了幻想的巨人,现实的侏儒。
人,总要有承受结果的时刻,当然故事中的猴子也是一样。适度的幻想哪怕结果达不成预期,也能熬过这份失望,承受的阈值在范围之内。但过分幻想后对结果的绝对预期会到达峰值,骨干的现实席卷而来之时,便是绝对幻想者崩溃破碎的开始。那些赌徒和疯狂彩民都是当代“范进”,亿万分之一的机率砸中他们时,他们的狂喜不亚于中风的范进,但从梦中醒来后的这类人,收获的也只有无尽的失落罢了,而且美国权威机构调查中后的彩民生活状况,大多是以不幸收尾,那么,这过度的幻想和一瞬间到来的泼天富贵,真的会让你快乐吗?
我们永远也成不了美猴王,但我们有可能成为“范进”。所以要提防幻想的温度过高,要警醒适度幻想和过度幻想对行动力带来的影响,另外,无论结果如何,要能够从幻想中跳脱,能学着接受,才有可能变得快乐。
漫画如斯,一目了然而非一叶障目。以猴喻人,超凡出尘。原因有二:其一,“喻”为譬喻,猴子捞月,猴能幻想,由猴进化而成的人自然更能幻想,用猴子来比喻人,真的灵光乍现,羚羊挂角,妙绝;其二,“喻”为晓喻,猴且如此,人何以堪,若你的无幻想或你乱幻想,尚不如猴,况人乎?精彩!
呜呼哀哉,此题一出,忍俊不禁。文字之外,猴子当道,你个猴孙与文何干?若言猴子需为文,且要图中文字有何干;若用文规文矩,你个猴头有何用?所以,余以为此题充满了命题者的想象力与穷形尽相。
幼尔又幼时,曾在小学课本之中学过“猴子捞月”,岁月撵尘,内容已经模糊,唯有当年想着,若有物落井,数人也可手足相衔迤逦而捞,现在看来,不无危险,幸而没有实践过,除此之外,已无他念了。如今,提名金榜在即,又需在磨刀霍霍时再写“捞月”,让人感慨,生命轮回,日月如斯啊。
试题卷册,命题人十八般武艺,哪一项功夫都足以置考生于死地,连个猴子也敢到试题卷子中造次一二了。我辈还要堂而皇之,大言不惭的挥如椽巨笔,写他个一二三四,讲他个五六七八,辩他个天昏地暗,想他个上天入地。诶呀,原来答题是猴子搬来的救兵。
托腮冥然,幻想有朝一日,登堂入室,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马蹄疾,美则美矣,可是无奈幻想如不一样的烟火、坚强的泡沫,亮过就熄灭,圆了也就破。所以回到现实,题依旧,笔依旧,猴子捞月依旧。那什么不同了?
一猴沿悬系于月之绳,到水中捞月。画面夸张且生动,旁文字历历在目,“有幻想的猴子一定是快乐的;整天活在幻想里的猴子一定是食不果腹的。”有猴及字,恍然大悟,你是猴子派来的救兵吗?
尔非猴,怎知猴之乐?猴非你,焉能食不果腹还幻想捞月?哎,难道这就不是人生的哲学问题吗?所以,以猴喻人,何其快乐,又何其不快。“喻”,譬喻,把人比喻成猴,是不是在骂人退化了呢?“喻”,晓喻,用猴捞月告诫人,人要像猴那般,幻想还不能只幻想,哦,人不如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