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清明守望亲情的日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23 3:46:0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年逾八旬的母亲尽管好强,但在失去了自理能力后还是被儿女们接到了城里,祖传的宅院、长眠的亲人成为我们对家乡仅有的牵挂。母亲神智时而混乱,甚至有时会认错家人,然而她的思维在清明时节会变得异常清晰。她常说,一个人无论漂泊多远,年纪多大,身份多高,都会在清明回家拜祖寻根的,家乡人不论至亲还是远房,都应隆重接待,因为清明是一个守望亲情的日子。

  母亲是一位淳朴的农村妇女,一生勤劳俭朴,虽不迷信守旧,但骨子里相当传统,身体尚好时每年清明节都会招待很多回家祭祀的亲戚,我始终有一种“我家表叔数不清”的感觉。她常常告诫儿女们,脑子里装着祖宗的人是亲戚,忘了祖宗的人就不是亲戚。她把每年亲情的守望当做了一种责任,如今母亲老了,但她多么渴望儿女们自觉接过接力棒。

  其实,清明节和其他节日一样,其内涵始终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而发生着改变,但这个节日承载的祭祀先人,以表达后人的孝义和追思的功能始终不曾改变。从弘扬清明文化的立意看,祭祀先人也是为了安抚健在的老人,促进家庭及社会和谐,彰显孝道。为此,我和哥哥姐姐们每年清明节前后都会驱车赶回老家。

  泛绿的杨柳,熟悉的乡音告诉我们到家了。大家默默地走进墓地,这里长眠着脑海中已经模糊的祖辈,长眠着不足60岁过早离世的父亲,长眠着似梦非梦般过世的嫂子。撒上一层新土,敬上一杯白酒,献上一束鲜花,我们守望在亲人的墓前。侄儿侄女到了,他们风尘仆仆而来,带来了自己感恩的心。珍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代代相传,若干年之后,在此守望亲情的应该是他们。

  农家饭庄留下了我们的追思,留下了更浓的亲情,留下了明年在此守望的约定。 董绍山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